翻越脱贫路上六盘山丨海原脱贫山川变 千载梦圆拓新程

来源:宁夏日报客户端 时间:2021-04-26 12:24:02 查看原文>>

  摆脱贫困,冀以小康,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,也是海原县委、县政府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。

 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,伴着“决战决胜全面小康”的嘹亮号角,海原县步履铿锵,上下一心,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、最大的民生工程、最大的发展机遇,调动一切力量、勠力攻坚,严格执行脱贫攻坚目标标准,严格落实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基本方略,层层压实攻坚责任,强化攻坚顶层设计,为决战脱贫攻坚提供了坚强保障,最终确保海原县如期实现整体脱贫的千年梦想、百年夙愿, 交出了一份群众满意的答卷。

富陵安置点.jpg

海原脱贫后气象一新。

产业壮大瘠土成金

  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关键。海原县把具有传统优势和市场前景的高端肉牛、马铃薯、小杂粮、枸杞中药材、瓜菜“一主四特”产业,作为“有土”产业扶贫的主攻方向。出台“特惠+普惠”政策,引进龙头企业带动,建立联农富农机制,实施产业富民工程。

  在高端肉牛产业上,借助华润集团定点帮扶机遇,创新实施“基础母牛银行”模式,累计向12899户建档立卡户赊销32150头,带动培育规模养殖场、专业合作社、家庭牛场227家、养殖示范村57个,全县肉牛饲养量由2016年的15万头增加到目前的30万头。

  挂牌成立肉牛产业集团和宁夏西海固高端牛产业研究院,建成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项目,形成基础母牛扩繁、品种改良、饲草料加工与配送、科技服务与人才培养、疾病防治与疫病防控、精深加工与品牌营销和金融支撑“6+1”产业体系,推动规模化、标准化、高端化、市场化发展,成为海原强县富民的主导产业。 

  在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上,按照全市“一带两廊”总体规划,突出“三带两园六基地”,优化产业布局,完善扶持政策,打造特色品牌,延伸产业链条,使全县马铃薯、小杂粮、枸杞中药材、瓜菜面积分别稳定在50万亩、35万亩、7.8万亩、15.5万亩,产业规模质量和增收效益稳步提升,形成了县有主导产业、村有支柱产业、户有增收项目发展格局。

海原观察 (5).JPG

肉牛产业逐步走向规模化、标准化。

  大力培育“离土”产业,通过政策支持、技能培训、创业就业孵化等方式,引导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土地创业就业,培育形成了劳务输出、交通运输、剪纸刺绣、特色餐饮“四大离土品牌”,农民工资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%。全县每年转移就业近10万人、创收10亿元以上。

五大工程点亮希望

  教育扶贫工程中,海原县建立“七长负责制”“双线控辍制”和“四包责任制”,使全县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(少年)入学率、小学六年巩固率、初中三年巩固率均达到100%。五年累计投入9.42亿元,实施薄弱学校改造、幼儿园建设、普通高中改造等项目,使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。5年累计资助各学段学生21万人次、1.82亿元,办理大学生生源地助学贷款4.6万人次,贷款总金额2.86亿元。

  该县大力实施健康扶贫工程,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实现全覆盖。先后投资2亿元,迁建县人民医院、中医医院、县妇计中心,改扩建乡镇卫生院4家,新建标准化村卫生室6个,配齐配足村医和基本药品,建立远程诊疗系统。全面落实“先诊疗后付费”政策等,组建144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,做到“签约一人、履约一人、做实一人”。 

  五年来累计投资7.6亿元,改造危窑危房2.6万户,安全住房保障实现全覆盖。国务院扶贫办调研督导组曾称赞“海原的农村住房脱胎换骨、翻天覆地”。同时大力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,通过实施西海固脱贫供水等工程,解决了困扰当地老百姓千百年的饮水困局。

丰收节1.jpg

海原农民欢庆丰收节。

  大力实施社保兜底扶贫工程,实现“应保尽保、应兜尽兜”。将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范围。为有需求的残疾人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、辅助器具适配、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等个性化服务,残疾人“两项补贴”实现全覆盖。通过政府补助资助,为所有建档立卡户购买意外伤害险、大病医疗补充险、特色产业险、小额信贷险等扶贫保险产品和“防贫保”,筑牢脱贫防线。

专项扶贫硕果累累

  在脱贫攻坚战役中,海原县大力实施专项扶贫行动,不断拓宽群众增收渠道。金融扶贫中,全面落实“两免一贴一保险”机制,全县扶贫小额贷款余额10.62亿元,贷款覆盖率79.94%,户均贷款5万元,有发展需求的贫困群众实现“应贷尽贷”。投入项目资金2.5亿元,开展光伏扶贫,建成31.2兆瓦村级光伏电站,回购8.19兆瓦光伏扶贫试点电站,2019年6月已全部并网发电,年发电量约5500万度、总收益约3500万元,每年为125个贫困村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000万元。

  实施生态扶贫,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,累计完成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恢复造林12万亩、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提升工程30万亩,优先选聘1270名贫困人口为生态公益林护林员,年人均工资1万元。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9.2万亩,受益贫困户4956户,户均增收2.7万元。实施“科技支宁”东西部合作项目,建成小杂粮高效种植示范基地5个,带动推广小杂粮新品种新技术17.8万亩。创新“一村一品”科技扶贫模式,对接宁夏大学44名科技扶贫指导员和选派本县65名“三区”科技人才,下派到79个贫困村,建立科技扶贫工作站44个。培训农民109场次5335人次,培育科技示范户850户,推动农业科技“落地生根”,为乡村振兴插上“科技的翅膀”。

W020200825715976695049.jpg

海原乡村美景。

  先后建成黑海、海同2条高速公路,新建改建国省干线公路283公里、农村公路649公里,实现所有行政村通硬化路,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。全面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“厕所革命”,拆除危旧房屋5.78万间,清理残垣断壁325.3公里,补植补造乡村道路两侧绿化106万株,使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。

移民搬迁面貌一新

  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任务。该县坚持政府主导、群众自愿,成熟一批、搬迁一批,先易后难、循序渐进,分年度、有计划实施。采取自然村整体搬迁和按户搬迁相结合、山区和川区结合、城镇和农村结合、集中和自建结合方式进行安置。5年累计搬迁安置移民3639户15221人,其中建成县内安置点17个,安置移民2545户10448人。

  5年来,海原县着力改善公共服务条件,先后配套建设富陵、相桐、麻春、幸福花园安置点4所幼儿园;富陵安置点1所小学;富陵、幸福花园等安置点社区活动中心、文化活动广场8处,配齐配足设施设备,促进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大幅改善。采取“一村一点、一村一案”的办法,5年累计投入资金1.54亿元,新建了富陵、新民安置点养殖园区,补建脱场、史店等安置点养殖棚圈,彻底解决“多人多代”、“三空”、“迁出区常住户”等决政策性移民遗留问题,补齐了移民群众到户产业短板。累计安置公益性岗位465人,新建扶贫车间8个,全覆盖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,解决移民群众就近就业1300余人次,稳定实现有劳动能力家庭户均1人以上的就业目标,切实保障移民收入。在相对集中的安置点组建基层党组织,成立村委会,配齐配强班子,强化移民服务管理。对与相近村较近、安置规模较小的安置点,统一纳入相近村(社区),实行属地统一管理,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、医疗卫生、基本医疗保障、养老和社会救助等保障政策。人口较集中的4个安置社区,各配备了5至10名工作人员,实施网格化、精细化服务管理,促进移民群众融入新天地。

苍湾村移民安置点.JPG

如今的海原山乡产业兴旺,生态宜居。

社会帮扶走向小康

  海原县持续推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,成立对口扶贫协作工作领导小组和5个工作小组。5年来海原、漳浦两县领导互访42批次486人次,两县17对乡镇、31对行政村建立结对帮扶关系。漳浦县16个协会组织结对帮扶海原15个深度贫困村,先后选派6名优秀干部赴海原挂职指导,组织400余人次专业技术人才来开展帮扶交流活动。累计争取扶持资金1.71亿元,引进建设闽宁科技园、菌菇园,吸纳就业1000以上,“点对点”输送务工人员1072名。

  华润定点帮扶海原过程中,从产业、投资、公益、人才四个方面推进帮扶合作项目。创新实施“华润基础母牛银行”模式,投资建设2000头良种肉牛繁育场、8000头良种肉牛育肥场、8万吨饲草加工厂、6万头肉牛全产业链精深加工等项目,助推海原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。项目帮扶上,华润集团投资79亿元,建设100万千瓦风电项目。同时投资建设风机运维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就业增收。建成海原华润希望小镇,惠及村民343户1178人,成为海原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典范。

23日海原观察 (5).jpg

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助力脱贫。

  捐赠2000万元,支持实施牌路山生态公益林建设。设立贫困学生圆梦基金,300名中层以上领导对我县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“1+1”帮扶,捐赠资金180万元,帮助370名贫困家庭学生圆大学梦。人才帮扶中,华润集团先后选派4名优秀干部来我县挂职,83名华润员工常驻海原开展帮扶。部门帮扶和“百企帮百村”中,区市县共安排144个部门结对帮扶125个贫困村,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138.56万元,帮扶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。2019年,实现部门帮扶村全覆盖,扶持海原群众实现脱贫,走向小康。

  庄严一诺为民生,春雨浇开幸福城。站在新起点上,海原县初心如磐,全方位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,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。(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/图)

编辑:韩强

更多新闻